30公里越野跑:到底是“小白天堂”还是“鸡肋组别”?
“50公里以下,根本不能算越野跑吧?”“30公里?为啥要花报名费去跑?”在越野圈,这样的调侃时常能听到,30公里的短距离组别被不少“老江湖”视为鸡肋,却也成为新手迈入山野的第一扇门。

刚刚结束的崇礼168越野赛上,30公里组别吸引了**2172人**,占总参赛人数的20%,完赛率高达96%。这一组别女性参赛比例也不容小觑,占41%。而在其他赛事中,比如6月的XTERRA阿拉善挑战赛,30公里的女性参赛比例甚至高达40%,15公里的短距离组别中更是“娘子军”压过“男儿兵”。
30公里,虽然短,却有料!
从马拉松到越野,30公里成跳板
对于城市马拉松的老炮儿来说,拥有体能基础又渴望新鲜感,越野跑成为进阶的绝佳选项。而30公里的赛程,距离适中,强度又不至于退赛率攀升,自然成了最稳妥的“试水”距离。
央视主持人朱迅正是这一趋势的典型代言人。今年,她从全马赛场转战崇礼168的30公里组别,迎来了她越野跑的“首秀”。从甲状腺癌手术后慢跑恢复,到一年跑三四个马拉松,朱迅在用脚步丈量自己身体的进步。在她看来,越野的魅力远超想象:高海拔、暴晒、陡坡,每一个挑战都在让人逼近极限,25公里后却能带来与山野交融的纯粹自在。
这样的“轻越野”体验,显然具有吸引力。不少马拉松跑者像她一样,用30公里作为进入越野圈的“缓冲带”,因为它足够切合初学者的体能,既保留趣味又无须承担过大的风险与心理压力。
徒步党的进化论:从走到跑
而对于长期混迹于山野的徒步爱好者来说,越野跑仿佛是进阶的下个自然环节。徒步走多了,总想尝尝速度与激情的快感,于是,“跑”起来成了顺理成章的事。
今年第一次尝试越野跑的陈希,就是这种路径的“实践者”。从法国780公里的徒步朝圣归来,她在崇礼的30公里比赛中感受到和徒步截然不同的紧张与竞技性,不得不在“关门时间”的压力下更快速前进。这种体验让她爱上了越野跑,她已瞄准了接下来半马的目标。
在北京定居的枪枪,则是在徒步时“误入正道”。起初只是周末爬山,后来慢慢开始在山里跑起来,再受跑友感染报名比赛。如今,她既是户外团的兼职领队,也是多场越野赛的老玩家。从30公里开始测试水温,到挑战70公里,她在跑过每一段山路时都愈发感慨:跑步让人与自然融为一体,这是徒步所不能企及的境界。
徒步与越野的联结点,正是这种对山野的热爱和对新体验的渴求,尤其在30公里的组别中,越来越多的徒步者找到了从“走”到“跑”的上车机会。
30公里短线组别:吸引力何在?
为什么是30公里?这场“轻越野”的吸引力不仅在于它难度适中,还在它能精妙地平衡时间成本和身体付出。
相较50公里以上长距离越野赛的繁琐备赛过程,30公里的越野相当“轻巧”,上班族利用周末就能搞定行程;关门时间通常在8-9个小时,日常规律训练即可应付。而女性跑者更青睐这一赛程,正是因为短距离越野省去了不少装备麻烦,多在白天进行,又不需要熬夜,整体压力可控,趣味性十足。
数据显示,2024年XTERRA张家界武陵源站的10公里和30公里组别中,女性比例分别达到57%和39.4%。轻松却不失挑战性的独特标签,无疑触动了那些渴望尝鲜的参与者,尤其是女性跑者的心。
越野跑全民化:30公里打下基础
越野运动的下行趋势不可忽视。过去提到越野跑,人们的第一反应是50公里甚至100公里以上的长距离挑战,如今,30公里甚至更短的“轻越野”成了主流趋势,为这项运动打通了更广泛的大众入口。
“越野不枯燥,还能随时停下来拍风景。”这是许多新晋跑者的共同心声。一场30公里比赛,既可以满足运动的激情,又能尽享山野之美。同时,它也为参与过多场马拉松的跑者,或是初尝越野的徒步爱好者,提供了一次进阶的桥梁。

跑者们用脚步丈量自然,30公里无疑是那个“刚刚好”的距离。不长不短,野趣十足。这,就是越来越多人奔向这段山野跑道的答案!